紫砂壺“泥不論粗細”,那“工”該怎么看呢?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紫砂壺“泥不論粗細”,那“工”該怎么看呢?

在絕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良工所制的壺明顯地比一般匠人的作品更加精細,原因是什么?打泥片打得好,明針功夫過硬,這兩條再加上通過不斷學習觀摩,積累的藝術修養(yǎng),良工制作的壺必然銳穎而出。

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工藝的粗細,制壺大家們的壺如何分辨出他們誰的工細、誰的工粗呢?十九世紀日本藏壺家奧玄寶曾經(jīng)說過“泥不論粗細”,同樣,工也不論粗細,最重要的是形別、韻味。


粗獷韻味來自嫻熟的技藝

史籍上明明白白地記載,徐友泉、李仲芳雖受業(yè)于時大彬.可做工明顯地比大彬細,以至當時的達官顯貴誤以為友泉、仲芳青勝于藍了。后來,徐友泉個人對業(yè)內人士表明:以我們的“細”,無法比得上師傅的“粗”。



時大彬仿供春式紫砂壺


壺底呈淺褐色,砂質隱現(xiàn)。圓形鼓腹,腹上漸斂,平底,灣流且長,口朝天,把手體圓,起凸圓蓋,扁圓鈕,與壺體協(xié)調。此壺造型似仿明永樂甜白三系把壺的形制,并加飾龍帶變化。龍帶自壺口四周肩部由上而下地向左右兩邊展開,線面清晰。壺底刻有陽文“大彬仿供春式”六字楷書款識。整器造型簡練大方,古樸雅致,這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。


顧景舟對晚清一代宗師程壽珍有這樣一段評述:“程壽珍是太平天國之后的突出人物,他是制壺名家邵友廷的養(yǎng)子,其作品技藝嫻熟,形制正確,粗獷中有韻味。中年以后,專制掇球、仿古、漢扁三種款式,是一位多產作家?!?/strong>



程壽珍制掇球壺


掇球壺式,壺鈕、壺蓋與壺身猶如仨球壘疊,比列協(xié)調,渾樸穩(wěn)重。惟與較早時的大亨、友廷、敷亭等掇球,各圓球體的比例上已有不同。民國時期程壽珍所制掇球,技藝嫻熟,形制氣韻掌握得宜,為掇球中的精品。


顧景舟既是當代紫砂壺制作大家,也是紫砂壺鑒賞大家,他這一段話十分清楚地說明,從個人制壺風格來說,程壽珍是承襲了時大彬、邵旭茂、邵亢祥等名壺家的風格,較為粗獷,但在粗獷中又有韻致。粗獷而有“韻致”的基本條件是技藝嫻熟,即我們近年常常說的“做工老到”。如不同的戲曲形式各有韻味,江浙人喜歡的越劇有其美感,東北的二人轉、西北的秦腔也各有味道。歷史留名的制壺大家均能粗能細,粗的地方如同粗工,而細的地方可能是一般細工永遠無法企及的精細。



顧景舟 玉璧提梁壺


玉璧提梁為顧景舟先生融合古今之巨作,于公元一九七三年以中國玉文化為主題,并請徒弟高海庚收集自漢代以降之相關玉璧圖樣,重新構思了提梁紫砂壺。當中針對壺蓋的部分,采用雙層次的設計,蓋面以漢玉璧為主題作為編飾,中間開一簍空璧鈕以作為壺鈕,下層底部開一小圓孔以利出水吐納,夾層以中空形式呈現(xiàn),燒制十分困難。


有粗有細,均令人嘆為觀止 ?


時大彬制壺帶有粗獷之美,但他所制的有些壺,蓋口和壺身嚴絲合縫,甚至到了在壺口沿上放一根頭發(fā),壺蓋即蓋不上的程度。這種高妙的絕技,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。正因為有著這樣水準的制壺技藝,大彬的壺有些地方顯得工粗,只能反映了時大彬的一份自信。



王寅春制


王寅春的拿手好戲是筋紋器,同時他也能做出異常精美的水平壺。他會反復地將水平壺毛坯放在手心里,琢磨水平壺哪一側略重,再以特制的工具將壺身桶內的泥削去些,或以一點泥漿加重壺身較輕一側。水平壺壺身兩側重量相差僅僅幾克而已。如此精工細作之后,用王寅春制作的水平壺沏一壺烏龍茶,放在一盆水中,壺口蓋與水面完全水平,可謂是真正的“水平”壺。



王寅春水平壺

鈐印:“寅春” “陽羨惜陰室王”


制壺大家往往會該粗的時候粗,當細的時侯則精細過人。
隨著紫砂壺愛好者群體的不斷擴大和整體審美水準的提高,竭力追求做工精細的一元化制壺的局面將會改變,如程壽珍、吳云根寫意型制壺妙手一定會再現(xiàn)。

(來源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)